“天才少年”是如何炼成的
近日,武汉大学国家多媒体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9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江奎入选华为“天才少年”计划,标志着中心研究生培养质量继续保持国内先进行列。
江奎,男,1994年生,2019级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生,导师为工程中心王中元教授。
在校期间,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湖北省技术创新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6个项目的研究,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国际和国内重要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第一作者文章14篇(SCI 中科院一区论文8篇,IEEE 汇刊6篇),申报发明专利8项,授权两项。
曾获AIM (ICCV Workshop) 2019极端视频超分辨率挑战赛亚军;IEEE NTIRE(CVPR Workshop)2019视频超分辨率挑战赛Track1 (Clean)第五名,Track2 (blur)第三名;旷视2020人工智能开源大赛第三名(3/108);获评CVPR2021杰出审稿人;2019、2020年连续两次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被评为武汉大学2019-2020学年度武汉大学优秀研究生标兵称号。
大家眼中的“天才少年”
实验室博士生陈建宇:江奎师兄是我进实验室之前认识的第一位师兄,言谈之间能感受到他的幽默和平易近人。在刚进实验室后,江师兄主动帮助我们了解实验室乃至中心的一些规章制度,同时鼓励我们要早日开始自己领域的研究工作,制定学习计划,并尽可能恪守工作计划。科研中的江师兄真的堪称实验室的榜样,当我们早上8点多来实验室以后总能看到他已经在工位了,晚上他也是最晚离开实验室的,据说回寝室仍然要学习到一两点才睡觉。由此可见,江奎师兄是真的热爱自己的研究领域并为之付诸实际努力的一位同学。这一点值得我们实验室每一位博士学习,聪明+规划+付出,或许这就是我眼中江师兄能够成功的秘诀吧。很高兴师兄取得的成绩,这也只是师兄步入社会的一个起点,未来我相信师兄会取得更好的成绩。我们也会一直以师兄为榜样来严格要求自己。
实验室已毕业的硕士生王南西:师兄在我眼中是个“无所不能”的人,服务器坏了,实验室门坏了,代码论文有问题了,好像找他都能解决,不管什么问题都会有问必答,什么时候在实验室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大家眼中的他是如今的天才少年,其实身边的人都知道,他背后的付出无法想象,计算机行业高薪的背后是许许多多像他一样的学子熬夜调bug、看论文、耐住焦虑和不安做实验度过的每一个日夜。对于我来说,他获得这样的一个offer并不是一个奇迹,而是耕耘了多年的果实,我也相信他一定会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利用自己的能力在岗位上发光发热,我们都为他骄傲。
实验室硕士生胡思成:从刚进实验室起,江奎师兄就是带领我认真科研,引导我在研究方向上不断探索的榜样之一。在我的印象里,江奎师兄是一个很勤奋的人,在实验室科研的时间很长。即使是在一些法定节假日里,也可以在实验室看到他的身影。在自己在科研道路上不断进步的同时,江师兄也乐于与实验室的小伙伴们分享科研经验。作为刚进实验室的科研小白,每当我遇到一些迷茫困惑之处请教江师兄时,他总是非常耐心地回答我,也会结合自己刚开始科研的经历帮助我更好地度过难关。非常开心看到江师兄入选华为“天才少年”计划,希望他能再接再厉,在科研路上不断奋进,积极探索,不忘初心,发表更多高质量的paper,成为学弟学妹们的好榜样!
造就“天才少年”的土壤
评价青年人的标准,应该关注其是否能创新、能钻研,有没有刻苦地做好工作,有没有耐得住寂寞的态度。这一点,江奎同学做到了。
青年人才还需要良好的科研氛围和成长环境,包括科研方向、科研合作密切程度、学术信息交流、科研工作组织形式和团体热衷科研的程度,这一点,工程中心做到了。
创新是工程中心的基因,也是中心发展的基础。中心数十年来始终以行业重大需求为科研导向,推动了中心科研和应用密切结合的高质量健康发展。从面向公共安全的行为分析研究,面向移动终端的三维音频研究,面向民生医疗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智能分析平台研究、面向公共卫生的脑电研究、面向智能交通的网络化自动驾驶研究等,无一不是科研和行业应用相结合的创新。这种创新是获取高质量科研成果的基础。
中心具备人才成长的氛围。中心人才结构合理,中青年教师队伍大多从一线的科研应用中成长起来,重视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自身规律,形成崇尚创新、尊重人才、学以致用的浓厚科研氛围。中心具备架构合理的科研方向,具有同行业龙头企业的密切合作基础,在“研”和“用”上为研究生提供成长的土壤、提供用武之地。研究生在中心这种科研氛围下,自身的创造力、将科研坚持到底的精神和态度是个人成长的成败关键。
榜样在前,我们拭目以待更多的“天才少年”成长在工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