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81203授工学博士学位)
一、培养目标
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的博士学位高级人才,本专业的具体目标是: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献身科学的强烈事业心和创新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在计算机应用技术领域内,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专业的前沿动态,具有较强的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计算机应用技术内某一方向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
3、掌握1至2门外语,其中一门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能用外语撰写学术论文,并具有较好的外语听说能力以及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第二外语要求能初步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
4、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1、计算机图形图像与计算机仿真技术
主要研究计算机图形学、视觉与图像处理、动漫与游戏设计的基础理论与方法、网络仿真软件建模方法、仿真策略、仿真结果分析、仿真过程图形化的新方法、空天系统仿真建模、半物理仿真、复杂系统仿真、分布式交互仿真技术。
2、自然语言处理
主要研究文本数据分析、信息抽取、跨(多)语言信息检索、自然语言查询处理,以及信息检索中的语义表示、分析、消歧的相关理论与方法,语音识别、文字识别、机器翻译、问答系统、舆情分析等。
3、物联网技术与应用
物联网系统体系结构、物联网感知技术、物联网传输技术、物联网无线传感网络、物联网数据传输技术、物联网机器视觉技术、物联网蓝牙技术、 物联网实时定位系统、物联网之云计算、嵌入式系统、移动智能系统。
4、大数据技术与应用
大数据系统框架搭建、大数据统计分析技术、实时大数据分析、大数据可视化技术、大数据社交网络分析、大数据搜索引擎技术、大数据挖掘、大数据的数据仓库、大数据应用研发模式、空间大数据在GIS应用中的处理方法。
5、智能计算与决策
主要研究智能计算、演化计算、人工免疫学、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群体决策支持系统、系统智能调度与仿真优化方法、群体决策支持系统、谈判支持系统、多模态挖掘、内容挖掘、模式挖掘和知识发现。
6、几何设计与几何计算
主要研究细分曲面造型、计算几何、数字几何处理、实体建模、何限制求解、多分辨率几何建模、形状分析、特征造型、快速成型 、逆向工程、离散微分几何、产品数据交换等的基础理论与技术方法。
三、学习年限
本专业博士生基本培养年限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6年。直接攻博、“1+4”、“2+3”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培养年限一般为5年,最长学习年限8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
(一)课程设置
参见《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课程计划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直接攻博、“1+4”硕博连读研究生课程计划表》。
外国留学博士生课程总学分与国内博士生一致,其公共必修课程为:中国文化概论2学分,汉语综合2学分。港澳台博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可免修,所缺学分通过选修其他课程填补。
(二)学分要求
本专业博士生应修满的总学分不少于12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4学分,其他学位课不少于4学分,其余为选修课学分。直接攻博、“1+4”硕博连读研究生应修满的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学位课不少于22学分。
五、其他必修环节及要求
其他必修环节 | 具体要求 |
学科综合考试 | 学科综合考试参照《武汉大学关于修订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通知》执行。 |
学术交流 | 博士生应定期参加学校组织的“学术道德规范讲座”和其它专题讲座、学术报告、研究生论坛等学术研讨活动。攻读博士生学位期间,必须有1次在国际性或全国性学术会议发言的经历。 博士生每学期应在一定范围内做一次学术研究进展汇报,形成阶段性科研报告,提交导师组进行考评。 |
经典文献阅读 | 在本学科经典文献目录中,有选择性地开展文献研读工作,博士生在学科综合考试前至少阅读CCF目录所列学术论文50篇以上。在学期学术研究进展汇报和学科综合考试中,应能体现对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经典文献的掌握。 |
实习实践 | 博士生在读期间需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不少于25万元。 |
学位资格论文申请 | 博士生达到武汉大学博士生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基本要求和本学科的具体规定后方可申请学位。 |
六、学位论文
博士学位论文相关工作参照《武汉大学关于修订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通知》和武汉大学博士学位答辩工作的有关规定执行。